膏药的种类
膏药系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 膏药是中国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巳有油、丹熬炼而成“膏”的记载。刘宋《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巾”的记载,“薄”指软膏,“贴”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膏药在应用方面的专著,目前中医临床及民间仍然广泛使用膏药。
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法风湿、治跌打损伤等。《理瀹骈文》上论及膏药的作用时,有“截”“拔”之说,谓“凡病所集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外,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峋为白膏药;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最常用的是黑膏药。
中医药治疗骨科特色与优势
中医骨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伤科”或“正骨科”,是一门主要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中医骨科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人类在长期与各种伤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曾称之谓折疡、金疡、接骨、正骨、正体等。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患的治疗。《周礼卷九》中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调之”。
1、在骨折治疗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骨折的中医治疗原则:一、早期无损伤的准确复位:复位手法包括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提挤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十种,并认为复位是骨折移位的反过程,综合复位与分解复位应辨证使用,一次复位与慢性复位相结合,整复与固定相结合;二、合理有效的外固定:认为外固定装置既要保持整复后的位置,又要为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外固定是以外固定的杠杆对抗患肢内部骨折再移位的杠杆,并将肢体重力、肌肉牵拉力等使骨折再移位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维持固定和矫正残余移位的积极因素;不同类型的骨折可用不同形式的外固定,常用的有夹板、超关节夹板、夹板或超关节夹板合并骨牵引、平衡牵引架结合夹板固定、抓髌器及弹力带固定、竹帘、小竹片、纸壳、皮革纸、骨盆兜、固定鞋、木板鞋等。三、积极而有节制的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不仅是治疗骨折的目的,而且也是保持骨折对位,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有些骨折,如股骨干骨折或畸形愈合后再折,就是利用骨牵引、夹板及纸压垫固定后,通过患者及时地进行功能锻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自动复位。
骨折的复位手法准确性较高,复位创伤小,并发症极少,而且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医生体力消耗少。另外,采用穿针外固定器固定整复后骨折,再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通过调整外固定器来纠正残余移位,最终达到满意的复位,即“手法──器械──手法──器械”的方法。
2、在关节脱位治疗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关节脱位在我国古代早有认识,历代有脱臼、出臼、脱骱、骨错等多种称谓。历代医家对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中医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五十年代以来,在继承和发扬全国各地骨伤科名家治疗关节脱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新的整复手法不断涌现。这些手法构思精妙、轻巧灵活。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损伤,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降低了骨折、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和骨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在陈旧性关节脱位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整复前采用手法、牵引、功能锻炼,减轻关节及软组织挛缩,松解粘连,逐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整复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一次复位或多次分步复位,使陈旧性脱位的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并且减少了肢体因伤致残及切开复位的机率。
3、在治疗筋伤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以手法为主,配合牵引、针灸、理疗和功能锻炼,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小针刀疗法对骨伤科筋伤疾患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治疗体系,独具特色,其治疗筋伤的优势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公认。50年代以来,各地骨伤科名家的治疗筋伤的技术得到系统地整理、继承和发扬,手法治疗筋伤疾患的范围日渐增加,中医疗法成为筋伤治疗的首选。大量文献报道了手法治疗机理的研究,发现点穴镇痛的机理可能在于激发了大脑皮质的下行抑制系统;滚法、一指禅法可使甲皱循环改善,手的机械能可转化为热能,使局部的组织代谢加快,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消除;对损伤后肌肉、肌腱的手法治疗后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组织修复快,细胞增生多;对点穴的生化观察发现可有选择性地激活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促进内啡呔的释放;推法可使白细胞噬菌指数增高,血清补体效价明显增高;通过对颈椎扳法的生物力学观察,发现前屈20度左右,并在旋转前沿纵轴方向牵引,在轻屈轻旋的位置下进行扳法,可防止颈段过度旋转,保护椎动脉,避免软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手术中观察腰椎斜扳法可使腰椎旋转,椎体在转动过程中,紧压神经根的突出物可远离神经根1厘米左右,并使椎间隙压力明显减小,相反方向的斜扳可加大椎间隙的压力,使突出物和神经根又紧压,加重症状,因此斜扳手法不宜双侧同时进行。这些观察和研究都使手法的机理更为明确适应症更为科学,操作更为合理、准确,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中医疗法在筋伤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优势。
济生堂生氏黑膏药治疗原理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外治疗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在辨证用药的原则下,往往获得令人吃惊的神奇效果。
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 :治疗经络等疾病时,一般多以人体经络穴位为贴用部位。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对创伤,皮肤疾病,黏膜病变的治疗,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此外,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黑膏药都是使用高温提取的制备方法,严重破坏有效成分。老张家膏药做了数百次试验,最后以先低温提取怕高温的有效成分,再高温提取只能在高温下才提得出的有效成分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如何正确贴膏药
在贴膏药之前,用热毛巾将疼痛处洗净、擦干,再将药贴贴于疼痛部位和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即可。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体迅速软化,增加治疗效果
中医骨伤科学
定义: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在古代属"折疡"、"金镞"等范畴。历史上本科有"金疡"、"接骨"、"正骨"、"伤科"等不同称谓。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是在我国各族人民与外伤疾患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特点:
相对于西医骨科,具有下面特点:
1.功能复位,相对于“解剖复位”,更强调功能上尽量接近伤前标准。
2.“简、便、验、廉”,成本相对低廉,器械不是特别昂贵,对医生要求很高。
3.“动静结合”,注重功能康复。
历史:
从我国医学分科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医骨伤科发生和发展的变化。
在周代,医学分为四门: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疡医又分为: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而骨伤科就直接包含后两疡,同时前两疡(肿疡、溃疡)中如骨肿瘤和骨的慢性感染与骨伤科也是有关系的,看来古代的疡医主要是指骨伤科了。
隋代太医署曾将骨伤科的治疗和教学任务一度归于按摩科中,并一直延续至唐代,说明骨伤科已首次升入太医院的教学殿堂。
宋代分为九科,其中疮肿兼折疡和金镞兼书禁二科系属于骨伤科范畴。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镞科。
明代十一科中将接骨科改为正骨科,而除去金镞。
清代为分为正骨科和伤科。
民国后,南方称伤骨科,北方称骨伤科。新中国成立后,直至近十几年才统称为骨伤科。
相关著作:
《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临床表现,是破伤风最早记载;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水银用于外伤科最早记载。
《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手法;记载用竹夹板固定。
《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清创要早,清创要彻底,要正确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世医得效方》记载了悬吊复位法用于治疗脊柱骨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学方面教学及经验著作大量涌现。
中医骨伤科学与中医药学关系:
从起源看,根据文字及古物研究,骨伤科起源可能先于其它医学学科,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也为骨伤科形成和独立创造了条件,为骨伤科理论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从分类来看,中医骨伤科仍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其他内、外、妇、儿相比较,更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因此,中医骨伤科学隶属于中医药学,属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受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和约束。但无论在病因病机上、辩证施治上,又有其特殊性。有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医学分支。
理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隶属中医药学病因病机学说,包括阴阳、气血、藏象、皮肉筋骨、经络病机等。
诊断:
辩证诊断:“望、闻、问、切、动、量”六诊和一些特殊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核磁共振、同位素骨扫描和超声检查。
电生理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等。
治法治则:
中医骨伤四大治疗方法:复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
建国后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四原则。
手法:手法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新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神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击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
药物: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导引和功能锻炼:中医骨伤特色其中之一。
手术疗法:不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中医骨伤也有手术治疗。
现状和展望:
作为中医学科一个分支,中医骨伤科学也正处于在历史中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论需要突破和更新以更加适应社会需要,需要得到社会人民的关心和认可,本身也需要认清自己优缺点以正确定位在医药体系中的位置,可以说,中医骨伤科学在曲折中发展。然而,当今我国正掀起一个全民关心中医健康知识的热潮,政府也加大对中医扶持,人民对中医信任逐渐增加,可以预见,中医骨伤科学会做出重大突破,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为促进祖国医药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购买正宗生氏济生堂膏药请认准以下淘宝微信店铺。电话/微信:15665210120
淘宝店铺下单请点击↓